思念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思念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7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7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7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前面的解脱诸漏,叫做慧解脱。慧解脱,可能你是未到地定或者初禅,禅定很薄弱。为了要成就更多的神通三昧,你从初禅修到四禅,那你就不是一般的阿罗汉了,叫大阿罗汉了,就是俱解脱。有慧有定叫俱解脱。
  
  这是第一时说法,总共四时。第二、第三、第四时说法的时候,共有“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”,也是因为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得我空,不受一切法;然后从我空当中,来修不净观、苦谛观、无常观,就断了三界的思惑,“心得解脱”。
  
  “从是已后,诸声闻众无量无边,不可称数。”从此以后僧宝成就。前面大通智胜佛是佛宝,佛陀出生以后他不是马上建立三宝,他先讲《华严经》,把大乘的根熟菩萨,包括凡位,包括初地菩萨都度了以后,开始讲《阿含经》。《阿含经》其中一个目的,就是让三宝住世,就是成就僧宝,就是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僧宝。
  
  这个四谛十二因缘,我解释一下。三乘共坐解脱床,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记住菩萨也在里面。也就是说,前面我们讲的时候,讲三界火宅,佛陀说离开这个火宅的门只有一道。就是说,不管你是羊车,是鹿车,还是牛车,这个三乘,它一定要从这道门出去,没有例外。
  
  很多菩萨以为说,我是修佛道的,我不需要出三界。那你的观念就跟佛陀观念相违背了。羊车、鹿车、牛车三道车,都是同时从我空的门出去的,只是菩萨的法门更高。菩萨在观我空的时候,他不执著我空而已,他是不起法执。不起法执不表示没有法,他只是对法不执著,不是说他连我空都不修的,不是的。
  
  也就是说,三乘共坐解脱床,不管你是修什么道,你只要了生死,你一定要经过我空这个关键,没有其他的门可以走。就是你想成佛,一定要放弃主宰;你想往生,也要放弃主宰。说,我修《法华经》,圆教!也是放弃主宰。只是你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,观我如梦如幻,结果还是放弃主宰。就是结果一样,方法巧妙不同,如此而已。
  
  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。因为佛陀说,每一个人,不管你是修什么,离开三界只有一道门,那就是我空的真理。当然后面各自发挥,离开三界以后,菩萨跟声闻人那就各自发挥了,但是离开三界这一块,是三乘共修的,没有例外,除非你不想了生死。是这么个情况。
  
  子二、转满字教法分六:丑一、诸子出家;丑二、请转法轮;丑三、众人出家;丑四、受请讲经;丑五、说经时节;丑六、说已入定
  
  我们看子二的转满字教法,讲大乘,讲中道。前面只讲空,这以下包括不空,讲空有无碍的中道实相,就是满字教。这地方有六段。
  
  丑一、诸子出家
  
  尔时,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,而为沙弥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,净修梵行,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  
  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,就出家了。前面是说明,很多凡夫听到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证得我空或者是断了见思,成就阿罗汉,那么十六王子听了四谛十二因缘以后,他到底有什么受益呢?这以下说明,他有两种功德:
  
  第一个,他的智慧,“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”。“诸根通利”,蕅益大师说这是六根清净位;“智慧明了”,这个是证得中道的智慧。六根清净位,相似即佛;智慧明了,是分证即佛。这是他的智慧。
  
  第二个,他的福德力呢?“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,净修梵行。”诸位你看,离开三界以后,那三乘人是各凭本事了。你看这三部车在三界火宅里面目标一致,就是赶快往那个我空的门奔去,但是一旦离开三界的门以后,那就各自表现了。声闻人可能就是到涅槃寂静去了,那菩萨呢?离开三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,就是亲近十方诸佛。记住:你只要修菩萨乘的,离开三界以后,第一件事情就是供养亲近十方诸佛,然后净修梵行。以这样子的福德智慧两种善根,追求无上菩提。
  
  这个地方的阶位,我们讲一下。
  
  蕅益大师说,十六王子听了四谛十二因缘以后,不但没有成就阿罗汉,而且怎么样?成就“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”,那等于是法身菩萨,所以他们应该是乘愿再来的。
  
  诸位!大乘见道位是个关键。大乘见道位,就是初地,它的关键是怎么说呢?初地之前的菩萨叫做追求果报,初地以后,那就不是追求果报,那是开显自性了。你看,初地之前的菩萨重点在修清净心,就是心性跟空性的结合。到了初地以后,他的重点在菩提愿,在发愿。因为他开始怎么样呢?成熟众生,庄严净土了。他不是为自己着想,他要创造很多很多次的净土,去摄受跟他有缘的众生,而在每一次度化众生的因地跟果地当中,他不断地进步。
  
  初地以后是开显自性,初地之前是追求果报,所以这个法身的初地是一个指标,大乘见道位。十六王子,看这个意思是法身菩萨示现,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,是来护持大通智胜佛弘法的。
  
  丑二、请转法轮
  
  俱白佛言:世尊!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,皆已成就。世尊!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我等闻已,皆共修学。世尊!我等志愿,如来知见,深心所念,佛自证知。
  
  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,就代大众请法。他说,世尊!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弟子已经成就,您老人家三宝已经成立了,有佛宝、有法宝、有僧宝,那现在您是时候该讲大乘了,“我等闻已,皆共修学”。世尊!我等志愿,追求如来知见,这是我们大家心中所忆念的,佛陀您老人家应该能够如实了知。
  
  什么是如来知见?我们前面讲过,就是一心具足空假中三观的中道实相,这里等于是请这个大乘法。因为前面的弟子们听了四谛十二因缘是证得我空,成就阿罗汉,阿罗汉其实就是一个空性的涅槃,那基本的三界的安稳是解决了。但是现在要解决空性跟中道产生对接的问题了,所以十六王子要请大乘法,怎么样把空性转成中道实相,请转法轮。
  
  丑三、众人出家
  
  尔时,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,见十六王子出家,亦求出家,王即听许。
  
  众人看十六王子出家,也就跟着出家了。这个地方包括了与会的大众,也包括了在转轮圣王所将众中,就是转轮圣王的这些文武百官的眷属,有八万亿人,都跟十六王子出家。
  
  丑四、受请讲经
  
  尔时,彼佛受沙弥请,过二万劫已,乃于四众之中,说是大乘经,名妙法莲华,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。说是经已,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皆共受持,讽诵通利。说是经时,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;声闻众中,亦有信解。其余众生,千万亿种,皆生疑惑。
  
  大通智胜佛讲完阿含时,讲到四谛十二因缘以后,很多人成就了圣道,那么十六王子就出家,然后就请大乘法。
  
  既然有人请,大通智胜佛就……经过了两万劫的时间,这个两万劫的时间做了什么事呢?蕅益大师说,先讲方等、般若。讲到方等,大乘的功德,来对比小乘的不足,使令声闻人耻小慕大;讲到般若的无生的智慧,来消灭声闻人的法执,对涅槃的执著,让他淡薄一点,为《法华经》做铺路。所以,这个两万劫等于是做一个基础,讲方等、般若。然后在四众当中正式开演大乘《妙法莲华经》,这是“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”,三世诸佛所要开显的他自己的知见。
  
  “说是经已,十六沙弥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皆共受持,讽诵通利。”佛陀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出现了两个情况。第一个,以十六沙弥为代表的人都能够受持乃至于读诵。受持读诵是《法华经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,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为人演说。十六沙弥对《法华经》完全能够信受、理解。
  
  但是与会当中的声闻人,有些能够信解,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的声闻人,有“千万亿种,皆生疑惑”。
  
  就是说,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,但是,菩萨进入空性的涅槃的时候,他不会执著,他把它当作一种休息,他是利用空性涅槃不断地增上。但是,二乘人进入空性涅槃以后,他就叫全面休息了。他全面休息,佛陀要把他引导出来的时候,说你这个涅槃是唯心所现的假相,你应该回归到心性,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声闻人是“皆生疑惑”。
  
  蕅益大师说,既然产生疑惑,大通智胜佛应该比照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,既然你没办法接受,应该把他们摒出去或者使令他们退席。为什么没让他们退席呢?蕅益大师说,因为他们这几个人虽然产生疑惑,但是疑而不谤,这很重要!
  
  《法华经》你可以不了解,你可以产生疑惑,但是你不能毁谤。你只要不毁谤,你还有救。就是你可以愚痴,但是你不能起邪见。他们只是疑惑,所以就招感了释迦牟尼佛第二波的复讲《法华经》。
  
  就是说,这个也是每一个人听法,各有各的因缘。大通智胜佛度化了一拨以后,十六王子当中很多人得度了,但是在十六王子的声闻弟子当中,有很多很多不了解的。这一拨就包括了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声闻弟子,就留给十六沙弥来度化。
  
  丑五、说经时节
  
  佛说是经,于八千劫,未曾休废。
  
  大通智胜佛讲《法华经》,讲了多久?讲了八千劫。所以这个《法华经》有开合不同,我们估计讲五年,大家都觉得很久,对不对?大通智胜佛讲八千劫。
  
  为什么讲八千劫?你们知道吗?蕅益大师说,光是“开权显实”四个字,你就可以讲无量劫了。就是,你要讲权实的关系就够你讲了,因为权法是无量法门。你说“一心衍生万法,万法回归一心”,就这两句话就好。你可以说布施跟心性的关系,你修布施的时候产生果报,同时也开显自性。你也可以讲持戒跟心性的关系,你也可以讲忍辱跟心性的关系。
  
  你也可以讲念佛跟心性的关系,说我内观真如,外顺弥陀,我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念佛,有什么好处呢?破除十万亿佛土的障碍。临命终的时候,我们最怕就是十万亿佛土这种概念,说我在娑婆世界,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外,我怎么去?你动这个念头,你就很难去了。但是你安住心性的时候,你知道,佛在我的心中,我的心中有佛,佛的心中有我,自他不二,那就是一念之间而已。
  
  所以,你要把权法跟实法之间对接,你可以把无量的法门跟心性对接,那你不是八千劫。蕅益大师说,恒河沙劫,说不能尽。所以《法华经》可开可合。我们今天《法华经》的经文主要是针对二乘人,讲到空性跟涅槃的对接就讲了三周说法。如果你要讲菩萨乘的对接,讲六度万行的对接……如果你要讲一个净土宗的《法华经》,你可以讲念佛往生跟心性的对接。所以,这个讲八千劫是刚好而已。
  
  丑六、说已入定
  
  说此经已,即入静室,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。
  
  所以佛陀度化众生,他的心是平等,他随顺因缘的。他觉得他的因缘结束了,虽然很多人没有听懂,但是佛陀觉得这些因缘就不是我度化的了,所以他说完《法华经》以后就入了静室。他没有入灭,而是入于八万四千劫的甚深禅定。因为他知道这些没有听懂的声闻弟子,他们度化的因缘是在十六王子,他把机会创造给十六王子,所以他选择了入定。所以到这个地方,第一段因缘结束,就是大通智胜佛的成道跟说法,第一段因缘结束。
  
  壬二、明结缘之事分二:癸一、法说结缘;癸二、喻说结缘
  
  我们看第二段因缘启动。看壬二的明结缘之事。前面是讲结缘之由,是讲过程,这以下正式说明他结缘的一个因缘的事迹。这个地方有两段:一个是法说,一个譬喻。
  
  癸一、法说结缘分三:子一、昔日共结法缘;子二、中间更相值遇;子三、今日还说法华
  
  子一、昔日共结法缘分二:丑一、覆讲利生;丑二、佛起称叹
  
  先看法说。法说当中分成三段。看子一的昔日共结法缘,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在十六王子的时候,他已经出家了,应该说在十六沙弥的时候,就跟当时的声闻弟子结下了《法华经》之缘,讲到这件事。这个地方两段。
  
  丑一、覆讲利生
  
 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,寂然禅定,各升法座,亦于八万四千劫,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,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,示教利喜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  
  大通智胜佛讲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当然很多人没有听懂。讲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的时候,大家问题不大,因为这都是权法。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没有听懂,大通智胜佛就选择了入禅定。
  
  佛入禅定以后,没有听懂的人怎么办呢?
  
  十六沙弥知道大通智胜佛入室进入禅定以后,就每一个人找自己的法堂,“各升法座”,亦于八万四千劫当中为四部弟子分别广说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每一个人在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各自度化了“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”。
  
  那么怎么度化他们呢?使令他们成就两种功德:第一个,“示教利喜”;第二个,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。第一个,产生信解,产生受益,产生欢喜,这是第一个,信解;第二个,发菩提心。
  
  所以诸位!你要成就《法华经》的善根,不是只有智慧而已,还要发愿。发愿我们后面会说。我们依止开权显实而成就佛陀的智慧,看到佛陀的功德而发愿成就。所以整个《法华经》,要成就《法华经》的善根,包括清净心、菩提愿这两个。一个是信解《法华经》而产生欢喜;第二个,发菩提心。
  
  丑二、佛起称叹
  
 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,从三昧起,往诣法座,安详而坐,普告大众,是十六菩萨沙弥,甚为希有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;于诸佛所,常修梵行,受持佛智,开示众生,令入其中。
  
  前面是讲到大通智胜佛入定以后,十六菩萨沙弥就各自讲《法华经》,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清净心、菩提愿,讲完以后,佛陀就出定了,就从三昧中出定,出定以后就赞叹人,赞叹法。
  
  先看赞叹人。说为你们讲《法华经》的十六菩萨沙弥,是“甚为希有”。为什么甚为希有呢?因为他们具足四种功德:第一个,“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”。这我们前面讲过,他们已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。第二个,已曾供养无量诸佛,成就广大的福德。第三个,“于诸佛所,常修梵行”。他们生生世世亲近诸佛的时候,都是示现出家的,常修梵行。第四个,“受持佛智,开示众生”。他一方面受持中道的佛智,一方面有善巧方便来开导众生,“令入其中”。就是智慧、慈悲、善巧、福德四种功德具足。
  
  先赞叹人,再赞叹法。看第二段,赞叹法。
  
 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,所以者何?若声闻、辟支佛,及诸菩萨,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,受持不毁者,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。
  
  大通智胜佛从定中出来以后,赞叹十六菩萨沙弥,又赞叹《妙法莲华经》,说:“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,所以者何?若声闻、辟支佛,及诸菩萨”,能够信解十六菩萨所说的《妙法莲华经》,重点在下面这句话——“受持不毁”,你们能产生坚定的信解,那么,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呢?是人在未来世当中,“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”,一定可以在未来世中成就无上菩提。等于是对未来授通记。
  
  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“受持不毁”。因为到这个地方,第二段因缘——释迦牟尼佛听《法华经》跟讲《法华经》的因缘结束了;后面的因缘就是,声闻弟子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他们有什么遭遇呢?有些人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直趋佛道,就进入《华严经》成佛去了。有些人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堕落了,到三恶道去了。不得已,佛陀赶快用权法先把他拉起来。诸位!每一个人听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都产生了信解欢喜,但是有些人退转,有些人不退转,关键就在这四个字:受持不毁。我们说明一下。
  
  你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你道理完全明白了,你只有一半的功德;一个人要能够真正不退转,一定要发愿。所以,听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你最好去做一个动作,受菩萨戒,把菩萨戒再受一次。因为你没有通达一心真如之前,你没有通达“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”,你不能够感受到你的心跟诸佛是同一个体性的,而发菩提心。你认为你是打妄想了,你认为你业障深重,佛陀是万德庄严,这样受的菩萨戒是不算的。依《法华经》,你没办法总持,这是虚妄的,这是权法。就是说,你能够会权入实以后,你要去再次受菩萨戒,就是用你的菩萨戒的菩提愿力跟《法华经》的智慧的清净心的观照合起来,就是受持不毁。
  
  所以,一个人会不会退转看两个指标:第一个,你的智慧观照力;第二个,你的誓愿力。两个指标缺一不可。这两个指标就造成了后面的差别。
  
  也就是说,释迦牟尼佛的前身,其实他在座的时候度了很多人,他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有多少?很多很多,度了“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”。也就是说,释迦牟尼佛这一生在座的弟子,很多很多的声闻人,常随众的弟子,为什么现在还是声闻众呢?就是退转了,但是他同梯听《法华经》的人,现在很多很多是成就了法身,甚至已经成就十地菩萨,为什么?就是他的受持有没有退转的问题。
  
  也就是说,我们今天整部学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,但是来生以后呢?那就各走各的路了,因为你落入因缘所生法就不好说了。就是说,你明白心性以后,这是理观的智慧,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在理观当中,你总要面对因缘。
  
  你明白《法华经》以后,你知道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”,那大家都安住在一念心性。但是你回家以后,那就是一个现实的因缘所生法,你有你的家庭,他有他的家庭。所以,你明白心性以后,你是不是能够接受业力的冲击?每一个人背负了过去无量无边的业力,你要面对你的过去。
  
  在业力冲击心性的时候,有些人反转了,他能够转逆缘成菩提道,他就上去了;有些人被业力冲击的时候,他就退下来了。这就考虑你的善根力了。这是为什么?我们下次会说明。在释迦牟尼佛这前身讲完《法华经》以后,这么多弟子都已经“示教利喜”,发了无上菩提心,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因缘的时候退转了?有些人面对业力的时候他不但不退转,还把业力变成无上菩提的逆增上缘,上去了?最后的差别在哪里?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