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念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思念小说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凡夫到初地其实大部分也是修空观,修无分别智。因为所有的问题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,问题就出现了。
  
  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,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执。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别起的。
  
  到八地以后你就干什么呢?你这个人完全空观了,你已经证得不生也不灭,不垢也不净,不增也不减。这六个法现前,空观及格了,完全修完了。
  
  所以,九地以后就完全修假观了。就是,你不是修空观,你要开始学无量的三昧、无量的陀罗尼,开始广修方便。所以,“善入佛慧”特别是指的佛陀的最难的普门示现、善巧方便这一个假观。他能够“深入实际”,能够深入一心真如的实相理,妙彻生命的本源,成就种种的善巧方便,而且更重要的是“善说妙法”。这个人的智慧辩才随心自在了,所以他的假观增长。
  
  (十)通达大智,法云地。大法智云,含众德水。一心三智,无能障碍。
  
  这个十地叫做业自在等所依真如,身口意得大自在。
  
  为什么叫法云地呢?因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,就像云含有种种的功德水。前面的善入佛慧还是在学佛陀的善巧,这个地方是他已经累积无量的功德了。他一念心性具足无量的波罗蜜,就像云能够含种种的功德水一样。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口意已经是完全自在了,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。基本上,到了十地,空观假观其实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。
  
  我们看最后的等觉菩萨就是等待成佛的因缘而已了。
  
  (十一)到于彼岸,名称普闻无量世界,能度无数百千众生。等觉。智慧内德,到于彼岸。化他恩德,最胜最广。
  
  等觉菩萨,蕅益大师用三个偈颂来把他做一个总结:
  
  第一个,“到于彼岸”。这个是他智慧的内德,他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。也就是说,他不管是分段生死还是变异生死,基本上结束了。这是指的他的内德。第二个,看他化他的恩德。“名称普闻,无量世界”,这是表示他因缘广大。第三个,“能度无数,百千众生”,表示他的能力殊胜。所以他的因缘广大,能力殊胜。
  
  这样讲,他又能够了脱所有的分段变异生死,又能够有这么殊胜广大的功德跟这么多度化众生的因缘,那他跟佛陀差在哪里呢?
  
  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,说等觉菩萨他刚好要回家,是一只脚在里面,一只脚在外面,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,这叫等觉菩萨。佛陀也是一只脚在里面,一只脚在外面,他是要离开家。佛陀没有什么回家这件事,佛陀只有度众生。佛陀没有所谓上求佛道,佛陀只有从空出假、度化众生。等觉菩萨回家的时候,刚好一脚在内、一脚在外,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错。也就是说,理论上等觉菩萨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样,就差一个成佛的因缘,等待最后成佛的因缘。是这个概念。
  
  这十三种功德,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第成就。先成就空观,最后成就假观,最后等待因缘。
  
  二、浅深差别
  
  (一)初地至六地,有相,有功用。
  
  (二)六地至八地,无相,有功用。
  
  (三)八地至十地,无相,无功用。
  
  初地到六地,它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,所以他带相观空。当然,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的相状,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上说的:“发起初心欢喜地,俱生犹自现缠绵。”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着的相状。也就是说,在六地之前,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。他心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些生灭的相状、垢净的相状、增减的相状,他是不能突破的。他还是有种对立相,要慢慢地突破,而且是有功用,他必须要如理作意。他要如理作意,他的观行就增长;他要不作意,某种程度,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,一直到八地。
  
  看六地到八地。到了六地,当然以后就无相了,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了,他空观已经成就,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无功用。八地之前是有功用。
  
  我们再看八地到十地,他不但离一切相,还是无功用,任运现前。
  
  也就是说,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,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。就是说先修空观的破妄,再修假观的显真。所以,这个一心三观,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。
  
  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,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。
  
  诸位!我们怎么样离家出走,这个就不提了。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已经没有意义了,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。
  
  诸位!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,真的有差别。你不要以为说,你傻傻地修行就会成佛,不是这个概念。尤其是空观这一块,你真的要注意。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,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,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如果你不小心,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,就是心外求法的空,这个回家路对你来说是非常遥远了。
  
 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。我们一般说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,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,一定要经过解脱道。在解脱道,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、你用什么方法,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,非常明显。你看阿罗汉的空观,很简单了,他不受一切法。说得很简单,但是这个问题就很严重。你一旦证得阿罗汉,叫定性声闻,那你就很难断法执了。诸位!法执是很难断的。因为法执没有对错,它影响到胸量格局,它没有对错的问题。它不像烦恼,烦恼是很明显:这个就是对、就是错。法执,你一旦沾上以后,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。
  
  所以,诸位!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。就是,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,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?你要检查这个空观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,是外来的一个东西,你进去那个东西,你要小心了!当然不是不可以,你只能够用而不住。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,我是借假修真,那可以。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,那你就完了,那你就走上了一个遥远的成佛的道路了。
  
  我再讲一次,可以借用,但是你不能住进去。所以你看,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。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?你称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,帮你解决问题。而你称念阿罗汉,他却没办法。三乘都进入空性了,此空非彼空啊。
  
  所以,为什么我们要学《法华经》?我讲实在话,诸位!你的成佛之路,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确。一次就走正确,叫一次到位。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,你很惨的。因为这个法执你拿它没办法,你长时间就是依止这个理念断烦恼的,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放掉,不容易。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,五千比丘、比丘尼都退席,佛陀拿他也没办法。他就喜欢涅槃寂静,你有什么办法?
  
 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,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,这个是所有修行的最关键时刻。成佛,一个人成功失败,只有一个原则,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!分出好坏,就在这个而已。就是,你们两个同梯一起学佛,你已经成佛了,他还是做阿罗汉。为什么?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。就是这样子而已。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。
  
  回家的道路,我再讲一次,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。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,那不是这个意思。每一个法有高下,如果没有高下你干么判教呢?那就不要判教了。所有的宗派都判教,《华严经》也判教,唯识宗也判教,《法华经》也判教。法门是有高下的,不是没有高下的。你怎么回家的、你采用什么方法,那马上分出高下。哪有说没有高下呢?所以,空观必须内空外空。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、内有真如,这个才对。就是我们一般强调的莲花式的修学。
  
  如果你每一次出问题,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,比方说佛号,比方说咒语,比方说你思惟无常,或者因缘观。你创造一个假相,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,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了,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。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,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,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。
  
 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?就是说,同样的精神体力,我们不否定权法,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,没有外面的花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?所以我们一定要怎么样?空观,要内空、外空。外空也是需要,暂时安住;内空也是需要。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跟菩萨有差别。
  
  丁三、杂众分七
  
  前面的声闻、菩萨都是佛陀的内护的弟子,这以下是外护。
  
  外护为什么叫杂众呢?因为他们的业力不同,有很多差别的果报,比如说有天人,有鬼神,有畜生,有阿修罗等等,相貌各式各样,就叫杂众。
  
  杂众里面有七科,先看第一科的诸天众。
  
  戊一、诸天众
  
  尔时,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。复有明月天子、普香天子、宝光天子、四大天王,与其眷属万天子俱。自在天子、大自在天子,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尸弃大梵、光明大梵等,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。
  
  这个诸天,其实是分两部分:一个是欲界天,一个是色界天。先看欲界天。
  
  欲界天第一个就是释提桓因。释提桓因,因为过去曾领导三十二位眷属做广大的布施,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报。他的天宫在须弥山的山顶,他有两万个眷属。“复有明月天子、普香天子、宝光天子”,这些都是释提桓因的辅佐大臣,就是帮助帝释处理事务的大臣。帝释是天王,这些都是他的辅佐大臣。四大天王是帝释的武将。四大武将镇守四方,东胜身洲、西牛贺洲、南瞻部洲跟北俱卢洲,来保护这个帝释。
  
  我们再看自在天子。这个自在天子是化乐天,化乐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,他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快乐的境界来受用。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,就是欲界的第六天,他能够不用自己变化境界,他能够把别人变化的境界转为自己受用。这个地方有三万天子俱。
  
  前面都是欲界诸天,这以下就是色界了。
  
  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,他要加修禅定,这第一个。如果是色界的人民,那就是修四禅;如果要变成天王,除了禅定以外,要加修四无量行才能变天王。这个地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、尸弃大梵、光明大梵等,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。
  
  这个诸天众,跟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的,有两个值得我们一提。一个是释提桓因,一个是色界的大梵天王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成道以后其实并没有马上出定,是这两位天王,一个释提桓因,一个大梵天王,请佛陀说法;而且基本上佛陀说法的时候,这两位天王经常列席。最关键的是,佛陀最初的转法轮是他们两个代表三界来请法的。这是讲到诸天。
  
  戊二、龙王众
  
  有八龙王:难陀龙王、跋难陀龙王、娑伽罗龙王、和修吉龙王、德叉迦龙王、阿那婆达多龙王、摩那斯龙王、优钵罗龙王等,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这个龙是属于畜生道,但它是一个有福报的畜生道,是畜生道里面果报最为殊胜的。龙有三种:空中飞的、地上行的跟海中游的。当然,福报最大的是空中飞的。经典上说空中飞龙有两种:如果是恶龙,脾气比较暴躁的恶龙,它会帮助阿修罗,它会站在阿修罗这一块,在打仗的时候帮助阿修罗。如果是善龙,它打仗的时候帮助诸天。就是各有各的依靠,善龙依止诸天,恶龙就依止阿修罗。
  
  戊三、紧那罗众
  
  有四紧那罗王:法紧那罗王、妙法紧那罗王、大法紧那罗王、持法紧那罗王,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这个紧那罗王,其实也是畜生道。但是它住在哪里呢?它是住在帝释的天宫,是帝释的法乐神。什么叫法乐神呢?帝释如果想听佛法,但没办法请佛陀说法,他就怎么样?他就请法乐神帮他演奏,演奏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,用音乐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。它身形似人,身体看起来跟人一样,但是头上有一个角,就是紧那罗王。它的本位是畜生道。
  
  戊四、乾闼婆众
  
  有四乾闼婆王:乐乾闼婆王、乐音乾闼婆王、美乾闼婆王、美音乾闼婆王,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前面的紧那罗是一个畜生道,这个乾闼婆是个鬼神道。他是帝释的俗乐神,世俗的俗。前面是法乐神。如果帝释想要听世俗的音乐,他就为帝释来演奏世俗的音乐,来娱乐帝释跟诸天。所以,看这个意思,这个帝释的天宫是很复杂,不只是天人住,鬼神也住,畜生道也住。他们住在一起,但是各有各的受用。紧那罗王是一种畜生的受用,乾闼婆是一个鬼神的受用。就像是一家人,有些人是主人,有些人是仆人,同样住在一起,但是各有各的受用,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  
  戊五、阿修罗众
  
  有四阿修罗王:婆稚阿修罗王、佉罗骞驮阿修罗王、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、罗睺阿修罗王,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这个阿修罗,翻作非天。他有天人之福,而没有天人之德。这个阿修罗跟诸天是经常打仗的。为什么打仗呢?因为帝释诸天有美好的饮食,但是没有美女;阿修罗刚好相反,阿修罗出美女。阿修罗是男众很丑、女众很美。他有美女,但是他缺乏美妙的饮食。所以两个人就是我夺你的美食,你夺我的美女。两个人就这样子互相斗争,而且互有胜负。
  
  一般来说,一个人广修福德,但是瞋心、嫉妒心比较重,对立心比较重的,就容易堕阿修罗,是这么个情况。他有天人的福报,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。
  
  戊六、迦楼罗众
  
  有四迦楼罗王:大威德迦楼罗王、大身迦楼罗王、大满迦楼罗王、如意迦楼罗王,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迦楼罗就是金翅鸟,它是畜生道,但是它可不是一般的畜生,它两个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。它是吃谁?吃龙。它翅膀一搧,就把海水拨开来,这龙宫里面的龙就现出来,它就一抓,就把龙给吃了。这是一个迦楼罗。
  
  戊七、人众
  
 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,与若干百千眷属俱。
  
  阿阇世王,韦提希夫人的儿子。阿阇世王,当然过去是他害过父亲了,但后来他向佛陀跟文殊菩萨忏悔以后,他还是来听经,他是有善根的。
  
  丙二、总结众集
  
  我们看最后的丙二,总结众集,就杂众做一个总结。
  
  各礼佛足,退坐一面。
  
  他们表现出一种恭敬心,而在旁边静静地坐着,等待佛陀的说法。
  
  这个地方,关于杂众,蕅益大师有一句话说,为什么天人龙神皆得见佛闻法,而地狱、无色界何意不到?我们看不到地狱的众生,也看不到无色界,又特别是无色界众生为什么没有现前?蕅益大师就回答了,说:诸道之升沉,由戒之持毁;见佛与否,由乘之急缓。
  
  诸位!一个人从差别相到无差别性,就是初地之前,你的人生由两件事情决定:第一个持戒,第二个智慧。持戒就影响到你未来是用什么果报来学佛,就是你的业力会影响到你。比如说我行菩萨道,那你菩萨道是用人的相状、用诸天的相状、用龙王的相状,那跟你的持戒的持毁有关系。第二个,你是不是能够见佛闻法,那就跟你的智慧的善根有关系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就分出了四种:
  
  第一个,叫戒乘俱急。你也持五戒十善,也听《法华经》,你来生会用尊贵身来继续学佛法。尊贵身是什么意思?人天嘛,有两只脚的就是尊贵身。
  
  第二个是戒缓乘急。你持戒有点状况,五戒十善有点毁损,但是你对佛法是非常的有好乐心,你就是后面说的什么紧那罗王、阿修罗这些,用卑贱身来学佛。
  
  第三种是戒急乘缓。你看外道,外道有些人道德标准很高,他持戒很精进,但是他不相信佛法。这种人就是,他福报很大,但是他跟学佛法也没有因缘。
  
  第四种是最糟糕了,戒乘俱缓。他福报也不好,也没有因缘能够学佛。
  
  所以,我们从杂众里面得到很重要的生命的两大指标:说是“福德是安乐之本,智慧是解脱之门”。你的人生过得快不快乐,这跟业力有关;你的人生是什么方向,你是往哪一个方向走,是不是往解脱道、菩提道走,跟你的思想有关系,跟你接受的教育有关系,就是智慧是解脱之门。
  
  所以,在成就初地之前,你的人生的曲线就是业力跟思想这两个决定的,一个决定你快乐不快乐,一个决定你解脱不解脱,是这种情况。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缘,有些人来,有些人没有来;有些人是用尊贵身来,有些人是用鬼神道来。就是因为业力跟善根错综复杂构成的。
  
  我们把这个通序讲完了,交代了说法的时间、处所跟与会大众。当然,这些跟经文都没有直接关系,只是交代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